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一个绩效考核方案,竟然差点让企业倒闭-热资讯

发表时间:2023-05-15 00:59:55 来源:自运行

一个绩效考核方案,竟然能让企业倒闭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这种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话,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却已经屡见不鲜。

本来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一种管理方案,却因为使用不当,成为了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两组案例,看看绩效考核到底应该如何对待。

01

绩效有漏洞,员工犯错企业买单

FIRST

美国的富国银行 (Wells Fargo),一直是国内银行业的学习标杆,而它的由盛转衰的历程足以给各行各业敲醒警钟。

1983-1998的15年间,富国银行股价涨势超过大盘股指的3.99倍,它因此登上管理史册,和另外10家同为《财富》500强的企业共同被管理思想大师吉姆·柯林斯选中,称之为正在“从优秀走向卓越”的企业,许多投资者还将其纳入了自己的投资组合。

结果打脸的是,到了2016年,这家银行的员工却瞒着客户私自开设了350万个存款和信用卡账户,公司为了给这件事擦屁股,支付了1.85亿美元罚款和610万美元的客户赔偿,另外还为集体诉讼花费了1.42亿美元。

富国银行至今没有走出过那次灾难的阴影。2017年这家银行第一季度信用卡申请量同比下降42%,新开设的支票账户同比下降35%。雪上加霜的是,这一年富国银行旗下业务再次爆雷,比如未经授权的抵押贷款修改和费用,以及汽车贷款不当操作,富国为了偿付即将到来的诉讼费用,又拨出32.5亿美元款项。

2018年,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(CFPB)和货币监理署(OCC)联合开出了10亿美元的罚单,为了应付此事,富国银行的诉讼费又增加了8亿美元。在此之后,接管银行的CEO蒂莫西·斯隆(Timothy Sloan)也于2019年3月辞职。

实际上,富国银行衰败的关键因素,始于一项的绩效指标——交叉销售业绩。

什么是“交叉销售”?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指标。网络上有句话,把一个产品卖给一千个人,不如把一个产品卖给一个人一千次,这话有点夸张,但交叉销售其实就是“让同一个客户多次购买”高级一点的说法。

相信如今很多企业都在使用这样的方法,以“全心全意为客户”为由,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,最后进行反复收割。

有一说一,这项绩效指标简直不能再普通了,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破坏力?

这里就要参考“自组织、自激励、自约束、自协调”了,甜头容易让人忘乎所以,如果没有约束,很容易酿成大祸。

结果就是:员工正是为了完成这一指标,决定瞒着客户违规开设大量存款和信用卡账号,最终破坏了银行和许多重要客户的长期关系。

02

动态绩效,让激励有的放矢

FIRST

这里,我们再看第二个案例,这家企业来自中国,是一家电视高端品牌。

但是这家企业,也遇到了一个问题,员工每个月的绩效都还挺不错,但是企业的收益却没有增加,奖励发了不少,但是公司却一分没赚。

问题来了,如果这样的绩效再执行下去,成本就更多了,发展将会进步一步受限。

怎么解决,于是这家企业,放弃了传统绩效考核,开始采用“动态绩效”。

(1)依据各部门职责、岗位和工作任务,建立一个各部门常规考核指标库,既包括原来的KPI指标,又包括原来的非KPI指标。(2)检查去年的PI指标完成情况并进行打分,以80分为基准,分值每超过2分,权重自动降1%,分值每低于2分,权重自动升1%。当然,极个别重要指标可以设定最低权重,增减变化不能低于限值。(3)经过以上调整后,选取那些权重超过10%的几项指标作为新的KPI指标,由于权重相加不等于100%,可做归一化处理,形成新的KPI考核指标权重,其考核与奖金挂钩。(4)非KPI指标虽然不与奖金挂钩,但到年底也要做统一评价,依据完成情况自动升降权重,每年循环往复,从而形成动态KPI。

譬如人力资源部原有考核指标中,“员工面谈率”这项KPI指标权重为15%,去年考核得分96分,比80分基准多16分,按照增减规则,权重要降8%,则今年的权重为15%-8%=7%,因低于10%,变成非KPI指标;“培训人时数”这项指标去年是非KPI指标,权重为零,去年考核得分60分,则今年的权重自动升为0%+10%=10%,达到10%,成为新的KPI指标。

而至于激励的方面,则以个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激励依据,而非排名结果。

而最后的结果则与上面的银行相反,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。

这里,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:传统的绩效指标的弊端在哪里?首先它强调考核,跟薪酬挂钩,对员工具有很大的强制性;其次绩效考核自上而下执行,一般员工不了解战略,却对指标心知肚明。这样一来,在员工潜意识中,绩效指标自然而然就替代了战略。

员工只想着钱,而企业却要为他们的失误承担后果,这也让我们不禁想到了前几天发生的承重墙事件,装修公司为了满足客户拿到更多钱,将大楼承重墙打穿,导致大楼裂开,但最后的1.6亿损失,却只能由当地政府承担,就像企业一样,员工哪有承担的能力呢?所以如果有一套自下而上的机制,作为约束,其结果很可能大不一样。

△原创转载授权,请联系后台

【时间】2023年5月16-18日(3天2夜)

【地点】中国·深圳

【适合人群】董事长、股东、总经理、人力总监及核心骨干。

最近更新